微信关注
智能客服 服务热线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航信动态
通知公告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与路径

  在百年变局、逆全球化等多重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拔河博弈”局面日趋紧张。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成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调整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应对全球变局的主动作为。

  在全球生产体系变革的影响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制造业外迁风险。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然开启了第二波制造业回归计划,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内持续推出系列政策与法案,旨在限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的发展,吸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回流。

  在西方国家的系列政策影响下,在华外资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三元难题”,即效率、利润和生产稳定性不能兼得。一般地,跨国公司具备拥有协调和控制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功能,能利用各种要素流和政策的国别差异,充分的发挥生产要素的潜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地理灵活性,能够在全世界不同区位之间对资源要素与经营活动进行转换和再转换。然而,全球体系变革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让跨国公司直观地认识到全球供应链与分销网络可能会受突发状况影响而遭到破坏。

  在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时代,跨国公司必将重新审视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功能和作用。跨国公司或将放弃一定的效率或者利润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模式将倾向于纵向分工短链化、横向分工区域化,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地理的分布式重塑和多元化布局。其直接结果是,跨国企业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被瓦解重组,尤其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外循环模式将被打破。为此,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方面,精准把握产业链供应链的内涵。产业链供应链的本质是价值链理论向不同角度的延伸。其中,产业链是上下游供需关联、技术关联和价值关联的各产业、企业或者实体之间的链条式关系和空间布局形态,涵盖产品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是产业组织、生产的全部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供应链从物流供应方面出发,描述企业或者实体之间基于上中下游关系的链条式关系和时空分布形态,是产业链物流的动态实现。价值链侧重于从生产价值增值角度来描述不同价值环节之间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和分布形态,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实现。

  另一方面,精准把握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包含附加值率、稳定性、协同性、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中,附加值率指产业链供应链上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本国自给率,以及本国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稳定性指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能力,尤其是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及其“长鞭”影响的能力;协同性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在信息联通、需求对接、分工协同、技术溢出、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运转效率和协同性;控制力指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无法替代性,亦即本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治理能力。

  第一,发挥新型制优势,突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附加值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主要瓶颈,并造成了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缺乏议价能力,继而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新型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突破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卡脖子”技术。新型制与旧的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坚持科学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及政府的服务型作用。这就需要聚合我国庞大的“政产学研金用”网络,打造国家创新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政府部门应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激发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开展充分有效的自由竞争;产业部门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梳理本部门“卡脖子”技术清单,与“学研”部门协同合作;“学研”部门要密切对接产业部门,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高等院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的优势,对“卡脖子”技术清单的关键共性技术部分重点攻关,从源头上攻克“卡脖子”环节;金融部门要着重强化银行体系和长期资金市场的互补性,提高资本形成和配置效率,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可持续的融资支持;应用部门要耦合生产网络,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的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内需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4%,表明消费作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第一动力得到巩固,也代表着消费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驱动作用更明显。因此,要推动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充分的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黏合剂作用。同时,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再配置,形成区域要素禀赋与产业链分工相匹配的产业链布局,基于国内整合的内需市场有效链接中国东中西部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性和稳定性。

  第三,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进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性。一方面,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供应链新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发展,抢占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制高点;以“智改数转”为关键抓手,推广应用需求预测系统、自动排产系统、智能补货系统、分销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平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数字生态,提高供应链透明度与可控性。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绿色化。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基于全链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绿色、低碳、脱碳供应链。

  第四,有效利用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优势,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充分的利用各类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优势,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内外布局。首先,发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的窗口作用。积极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充分的利用投资贸易的便利性打造产业链集群,以此为纽带对接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其次,发挥中西部核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的节点作用。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具有地区竞争优势的“工厂经济”;另一方面,串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城市,向西对接边境口岸和境外合作园区,扩大向西开放范围,形成稳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最后,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充分的发挥RCEP的贸易效应。以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为愿景,发挥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桥头堡”作用,加快沿海中心城市从区域制造中心向全球生产服务中心转型,努力构建全球新经贸规则的试验场和孵化器,以便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世界,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开放性的控制力。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通用技术扩散下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集成与价值链跃迁研究”(7190308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W型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研究”(19YJC790024)阶段性成果)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上一篇:深度解析产业链“链长制”制度(附 下一篇:试对我国工业园区产业链整合生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