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智能客服 服务热线
产品与解决方案
金税产业
智慧产业
网信产业
金融科技服务产业
首页 > 产品与解决方案
慧聪Talks大咖说 青蓝资本合伙人任刚:谈谈产业互联网

  4月14日《慧聪Talks大咖说》第四场开播,慧聪集团董事会主席刘军总继续担任超级主持,青蓝资本合伙人任刚先生从资本的角度讲述了美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国内外产业环境的不同特点、如何做中国特色的产业互联网以及应避免哪些坑等知识内容,给慧聪人带来汇聚仰望星辰之理论和脚踏实地之实操的精彩100分。

  任刚先生,青蓝资本合伙人。曾就职于国内领先的投资管理机构——联想控股成员企业弘毅投资,具有十七年股权投资和财务审计经验,专注于产业互联网和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他曾多次在媒体采访和对外演讲中,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众多产业现象给出了睿智而具格局的解释。

  青蓝资本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聚焦于技术进步驱动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机会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新技术公司(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公司(产业+技术)。投资包括慧辰资讯、蜂巢互联、新核云、迈艾木等。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今天的活动的,因为产业互联网的答案必然来自实践,来自像慧聪这样专注于做产业互联网的公司,来自正在观看直播的慧聪小伙伴们在各个具体行业和场景中的产业互联网探索。作为一个投资人,有机会和很多优秀的产业互联网企业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做产业互联网投资过程中的所见所得以及浅薄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产业互联网包括两个部分,产业和互联网。西方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开始,主要标志是用机器替代人力。我国的产业,特别是工业,起步较晚,产业快速地发展大多数表现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互联网领域,1969年美国建成 “阿帕网”,开启了互联网时代,我国是在1994年变成全球上第77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在产业和互联网的起步上,我们都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一些,因此我们在思考产业互联网怎么样发展时,观察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做产业互联网是有意义的。

  Industrial Internet是2012年GE公司在一篇名为“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第二点,工业互联网有三个核心要素: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工作人员。GE认为以前机器设备和人各为独立世界,今天能够最终靠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打破机器和人之间的边界,把人和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共同提高整个工业效率,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点,工业互联网哪怕只提高整个产业1%的效率,都会带来非常大的社会效益。

  GE提出“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推动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热潮,但和我们今天在中国做的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从2013年左右开始了B2B的发展和投资热潮,美国有没有B2B公司呢?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答案是“有”,而且“非常早就有”。2000年发表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 “E—Hubs:The New B2B Marketplaces”,分析了当时美国已经蒸蒸日上的B2B企业。这批B2B企业,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到2000年时已经初具规模。

  1)系统性采购或持续性采购,通常有固定的供应商体系,甚至采用长单锁价方式;

  2)点采或临时性采购、弹性采购,即对接现货市场,依据需求临时采买,价格随行就市。

  第一象限MRO Hubs 指服务于企业经营物资的系统性采购。代表公司是Ariba,W.W. Grainger等。Ariba目前是全球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采购软件之一,Grainger(固安捷)后来也成长为很优秀的MRO服务商。整体而言,这个象限的公司发展不错,因为MRO采购占企业整体采购的比重并不高(约5%-10%),企业愿意完全或部分交给第三方来完成;同时这种采购是持续性的生意,给了第三方服务商很好的商业机会,其核心是将原来多品类的、多供应商的分散采购改造为一站式采购服务。

  第二象限Catalog Hubs 指服务于公司制作物资的系统性采购。这个象限的公司似乎大多没有做大。因为对一家公司(特别是制造企业)而言,生产物资采购可能占到整体采购的70%-80%,而且这类采购行为是长期的,多数企业希望抓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个象限是面向垂直行业、根据甲方要求提供服务的服务商,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第三象限Yield Managers 指服务于企业经营物资的临时性采购。由于这类采购通常金额不大,且需求不稳定,因此这个象限里发展起来的公司也不多。

  第四象限Exchanges 指服务于公司制作物资的临时性采购。企业在采购生产原料时,不会全部用长单锁定,会预留特殊的比例在需要时去现货市场临时采购。因此,这个象限的企业逐渐发展为双边竞价现货市场模式或者交易所模式,并围绕交易提供各种衍生增值服务,不少公司有很好的发展。

  这篇文章写于2000年,当时作者的很多认识还有局限性,比如并没考虑客户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但是在当时能做出这样的系统分析,是很了不起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美国的产业互联网,是由软件公司、大企业主导的,以提供工具为主。例如汽车行业中的通用、Ford和Chrysler三家公司共同设立了Covisint(后被Opentext收购),针对汽车行业的产业互联网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是否会像美国一样,形成由软件公司、大企业主导,以提供工具为主的产业互联网模式呢?我自己觉得中国产业互联网的答案与美国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环境不同。

  首先,美国的很多产业经过长期竞争,已形成了产业集中度高、大企业主导的稳定格局,管理模式成熟统一,业务模式稳定,有利于软件企业采用工具赋能的方式提升产业效率。但中国的大部分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众多且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业务模式不停地改进革新日新月异,因此就需要新的赋能方式。

  其次,美国很早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付费授权软件市场,企业有付大价钱购买软件的习惯。进入云时代后,新一代软件公司采用SaaS交付、收取年费的方式,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IT支出成本。可以说美国新一代云软件公司是站在传统软件公司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但中国过去的付费授权软件市场并不成熟,企业对软件的付费意愿不足,进入SaaS时代后,仍然面临收费的挑战。

  第一,中国的产业网络站点平台,不仅要提供软件工具和IT服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例如营销、物流、金融等),提供面向业务的增值服务。

  第三,由于中国的很多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因此有做成第三方平台的机会,从这个方面看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比美国更大。

  零售数字化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公司解决了“品牌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段的问题。今天我们大家可以方便的开展线上营销,实现线上购买、线上支付、同时还有很强大的数字化仓储物流网络。消费互联网(包括新零售),核心是解决了产业链下游的零售环节数字化的问题。

  流通数字化 201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批B2B公司,主要是针对流通环节,解决了流通环节的数字化的问题。实现了B2B的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金融,以及数字化的仓储物流服务。

  制造数字化 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的是制造环节数字化的问题。帮助制造公司实现数字化设计和产品管理、数字化生产,实现设备联网、产能联网,以此来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制造。

  产业互联网 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分步骤地解决产业互联网所有的环节的数字化问题。但是单纯做某个环节的数字化改造,越来越不能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只有把整个产业,从上游到C端,全部打通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产业协同价值和力量。今天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是实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利用网络技术和新的IT技术,实现产业重构,甚至商业模式的变革。

  产业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产业要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连接,借助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带来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组织模式甚者商业模式的变革。

  传统连接的范围限于我们的周边,限于我们的生意伙伴、上游和下游,是窄连接。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连接到全世界,从连接熟人扩展到连接生人,从窄连接扩展到广连接。所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连接。

  传统沟通方式,最早靠书信,后来有了电话、传真,这些连接方式效率低、信息反馈的速度慢。互联网的连接,通过光缆传输,以光速来传递信息。在时间维度上,能做到秒级、毫秒级的连接速度,这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应用。

  比特代表二级制的位,表示互联网天然就是数字化的,对所有的对象做数字化描述,进行数字化传输。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在智能决策的维度,我们大家可以把原来经验化的决策,变成更快、更智能的数字化决策。

  聚合需求 把有相同需求的买家聚集起来,一起向上游公司要一个好的价格。从空间维度,互联网能扩大聚合的范围;在时间维度,提高聚合的效率。而且互联网广连接的特点,能轻松实现海量客户的聚合,而每个客户的需求是复合和多样化的,把这些需求做拆分和重新分类聚合,分发给不同特长的供应能力,来实现用户的需求。聚合供给 既可以聚合商品的供给,也可以聚合生产能力。例如可通过产业网络站点平台共享库存,建立联合体,降低整个产业的库存水平。再例如通过产业网络站点平台共享产能,把零散的闲置产能组织起来,用分工协作的方法,重新组织。聚合服务 围绕客户或场景聚合物流、金融、营销等服务资源,实现产业网络站点平台的多元盈利的模型。

  供需智能匹配 对买卖双方做数字化刻画,利用算法做更好的智能匹配,效率更加高,双方自身优势的体现也更大。智能预测需求,C2M拉式的经济模型 以前大多数产业从供给端发起,例如服装行业:产品企划、设计(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原材料准备(至少提前半年)——制造商开始陆续生产——备足够的渠道和门店库存(提前三个月开始),因此整个产业链中有大量的库存。今年新冠疫情爆发,消费者不出门,对春装需求减少,对传统服装企业打击很大。而互联网可提供上下游之间的快速信息反馈,特别是当生产制造环节也实现数字化敏捷反应后,C2M拉式经济就慢慢的变现实。未来很多行业,会由原来的供给侧发起的推式模式,转变为需求侧发起的拉式模式,这是重大的机会。基于可信数据的新型信用体系和金融模式 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整个产业链条的行为都可以被可信数据记录,从而发展出新型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模式。未来能不能贷款,不完全看资产抵押能力、企业性质,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甚至是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因为生意是真实和可验证的,也能够得到信用和金融支持。

  简单来说,一头聚合需求,一头聚合供给,同时聚合产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每一家产业网络公司都会依据自己业务定位和特长,选择比较适合自身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形成自己的产业互联网。但是不管怎么做,最终产业互联网是需要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去实现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第一步,找到强刚需,发挥自身优势,单点突破,聚合足够供需方(同时聚合双方,或者以聚合一方为主)。

  最后分享一些在做产业互联网投资时看到的几个坑,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供大家参考。

  伪能力:过高估计了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实际没有带来显著的提升效果和竞争优势。

  不负责结果:认为平台提供服务后收费就可以了,平台生态参与者生死与我无关,甚至割韭菜心理。

  抢利益:抢生态伙伴的奶酪,而不是分享平台生态创造的增量价值或者节省的存量价值。

  互联网烧钱理论:借鉴消费互联网打法,试图先通过免费、烧钱方式消灭竞争对手,然后借助垄断实现成功。

  A: 第一,疫情使中国企业线上化、触网的机会大幅度提升,是一个普及产业互联网的机会,对每一个产业互联网的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大的利好。第二,越是危机的时候,大家越愿意做改变,越愿意到一条大船上来共同航行、抱团取暖。一定有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做起来,也会有企业被淘汰。第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产业方向。疫情可能会带来全球供应链的去全球化进程,同时大家会更加关注业务的可持续性管理(BCM),这样的一个过程会催生新的机会和新的模式。总体看这次疫情对于产业互联网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而且会产生很多原来很难来想象的机会。

  A:一是对技术的重视,特别是对IT和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重视。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更多的企业经营的过程和场景中,去应用IT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二是生态思维。中国企业跟美国企业在经营文化上有很大不同:美国很多企业会设定自己的业务边界,组织产业生态,发挥自身优势;中国企业通常习惯于什么都自己来做。美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生态的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A: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偏好,我只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最重要的是人。因为投资本质还是投人,选择什么样的团队,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基金叫做青蓝资本,取自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创新基于沉淀,对行业有深刻理解和广泛资源的行业老炮,是产业互联网公司创新的基础。但是只有行业老炮还不够,还得有运用互联网做改变的能力和决心。所以,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团队里面有懂产业的、也有能干互联网的,一个组合的团队更容易成功。第二是选择行业方向和切入点。每个行业的特点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行业和场景,都能因为产业互联网带来重大的变化。所以选赛道很关键,有些赛道可能有大机会、出大公司,有些赛道很难做起来,不同赛道决定了不同的天花板。第三是公司的战略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要想清楚,还要能做出来。

  A:对不同的行业,答案是不一样的。长链条的行业,如服装、家居等,需要把整个链条用IT的方法去打通,技术能力很重要。有些行业,首先要解决的是聚合产业资源的问题,技术差点没关系,先把供需双方都拉到平台上,有一个量,再基于这个量来做一些事情。服务大客户是不是好的模式?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服务大客户只为了成为服务商,不一定有很大价值。但如果通过服务大客户积累需求,从而在供给侧谈判时更有利,就有更大的意义。做产业互联网创业,不需要太多考虑投资人青睐什么样模式和关键能力。相反的,我们更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怎么样的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更加有助于把事情做成。

  A:慧聪在历史上抓住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机会,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抓住了机会。现在时代变了,机会点和环境也变了,慧聪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什么姿势去做,这个选择本身很重要,所以对战略方向的选择,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旦选择了战略方向,就需要有匹配的资源做支撑。一种原因是资金的资源、产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人的资源。有决心、有能力的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根本要素。最后是节奏的把握。虽然我们现在面临很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但是业务的形成需要步骤和节奏。未来三到五年业务规划的节奏是什么,每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明确核心目标,更容易聚集关键资源去实现核心目标,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就可以逐渐实现我们的最终理想。

上一篇:新一代互联网即将诞生!一场真正的 下一篇:马化腾中国 IT领袖峰会演讲:产